Monday, 25 January 2010

3D立體影像原理, 為何睇得耐會頭暈

人之所以能看到立體的影像是因為眼睛以不同的角度觀看物件,再由腦部把左右兩個不同的影像組合形成立體的感覺。由於傳統的拍攝只用一部攝影機,故只有一個視角,而3D電影則運用了兩部攝影機同時以不同角度進行拍攝(而兩部攝影機的角度是模擬人眼的視角),再把兩個影像同時播放,人便可以觀看到立體的影像,但重點是要令觀看者的左右眼分別接收兩個影像才能有立體的效果。

很多人覺得3D電影睇得耐會頭暈是正常的,由於觀看時我們接受的不是現實自然光效影像,而是由畫面及特配眼鏡刻意營造出偏振光視像使眼睛及腦部處於一種"不斷把偏差視像融合"的運作狀態,而且3D電影通常會表現很多大動態範圍及高速移動的映像,長時間觀看是會造成一定的暈眩後果。

現時常用的3D技術有很多種,而最早期成本較低的是紅藍偏色。它把左右兩個影像分別以偏紅及偏藍的色彩播放,而觀看者則要配帶紅藍不同色的慮光鏡片,令左右眼分別看到兩個影像,但這放法會令影片的顏色失真,所以近年很少採用。

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新的技術:偏振(polarize),亦是現時香港戲院主要使用的技術。它會把左右兩個影像進行不同的處理,令光線射出時左右影像分別以橫向及直向的光線射出,而觀看者所配帶的眼鏡鏡片則會分別阻擋兩種光線,如左邊影像以橫向光播放,右邊則以直向光播放,左邊的鏡片便會阻擋直向的光線,而右邊的鏡片則阻擋橫向的光線,從而令觀看者的左右眼接收兩個不同的影像,令腦部形成立體的感覺。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