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31 August 2009

原子力顯微鏡拍攝分子真實面目

體積僅如沙粒百萬分之一,分子真實面目首曝光! 分子結構,過去最多只能以電腦圖片顯示,分子通常都是由多個小圓球及小棒子組成,但教科書此後或許可以改用「真實照片」了。瑞士 蘇黎世IBM 研究所(IBM Research Zurich)人員,最近以原子力顯微鏡,首次拍得體積只有沙粒百萬分之一的分子真面目,令分子真面目首次曝光。

專責研究創新材料與結構的蘇黎世IBM研究人員,近日以原子力顯微鏡(atomic force microscope ),拍得常用於太陽能電池的有機半導體材料並五苯(pentacene)分子的真面目。
並五苯分子呈長方形,由22粒碳原子及14粒氫原子組成,照片清楚看見5個六角形的碳環緊扣一起,並清楚看見碳環周邊的氫原子。並五苯碳環中間的橫向距離,只有0.14納米,即僅是沙粒直徑百萬分之一。帶領有關研究的研究員格羅斯(Leo Gross)說﹕「這是首次拍得分子內所有原子。」

推動納米技術發展, 原子力顯微鏡的原理,是利用一塊尖銳的金屬尖作為音叉,以量度金屬尖與分子之間的力,這需要很高的精確度。格羅斯解釋說﹕「在分子骨架之上所得的頻差(detuning),跟分子平放表面的不同。」科學家就是透過量度頻差,得出分子結構圖像。為防止金屬尖吸收並五苯分子,研究員以一粒一氧化碳粒子取代金屬,令「金屬尖」較穩定,減低與並五苯之間的靜電,製造高清 圖像。實驗更在接近真空及接近「絕對零度」的超低溫-268℃環境下進行,以避免游離氣體粒子或原子震動影響量度結果。

如幫分子照X光, 研究員邁耶爾(Gerhard Meyer)形容﹕「醫生以X光拍下人體內的骨架及器官,我們就以原子力顯微鏡拍下原子結構,即是分子的骨幹。」研究員表示,今次創舉對納米技術發展有很大影響。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