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15 July 2009

黃金不一定能對沖通脹

很多人以為買金是為了對沖通脹,其實只對了一半,因為
除了通脹之外,另一個影響金價的因素是聯邦基金利率。

繼續上回的故事,自從金本位被廢除後,金價由每盎司35
美元大升23倍至850美元。以2007年物價計算,當年的850
美元相等於2007年的2,175美元。

為什麼金價由1980代,經濟剛開始起飛,「良性通脹」一直
存在的情況下,展轉下滑至2001年256美元低位呢?黃金對沖
通脹的能力被受質疑。

正所謂新官上任三把火,1979年,美國正值滯脹時期。當年
剛上任成為聯儲局主席的保羅沃爾克(Paul Volcker),為了
殺退通脹這隻洪水猛獸,甫上任便大膽地把聯邦基金利率
(即美國息率)大幅調高至20%。最優惠利率也在1981上
升至21.5%, 令到1971年高達13.5%的通脹率下降至1983年
的3.2%。

而在他任內,更適度地把聯邦基金利率控制在比較通脹率略
高的水平(見附圖)。1987年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
上任後,亦一直沿用這個「較通脹略高」的利率政策,令
到資金都湧向高息美元。再加上80年代起是美國經濟高速
增長期,人人都對美元信 心十足,黃金被漸漸乏略,從而
令到金價經歷了長達了20年的漫漫熊市。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