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紅效應」這個經濟理論,在20世紀30年代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期首次被提出。
所謂「口紅效應」,是以消費者的購物習慣來窺視整體經濟狀況的一種有趣經濟現象。
在美國,每當經濟不景時,口紅的銷量反而會直線上升。這是由於美國人認為口紅相
比其他化妝品,是一種廉價消費品,而在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人們就將強烈的消費
慾望,轉而購買此類廉價的「奢侈品」,來滿足自己,發洩不安的情緒。
另外,經濟衰退會讓部份人收入降低,於是他們很難花一大筆錢額外消費,例如買房、
買車、出國旅遊等,這反而令手中多了一些閒錢,正好可以購買一些廉價而又非必需
的物品。
什麼商品會產生「口紅效應」?
滿足以下三項條件的產品,可以充分利用「口紅效應」來拉動銷售:
(1)商品本身除了實用價值外,要有附加意義,例:象徵購買者有一定消費力;
(2)商品本身價格相對低廉;
(3)商人要充分利用情境來引導消費者、引發消費慾望。
「口紅效應」的另類體現
經濟危機對樓市是一場大災難,但對輕工業、紡織業等卻可能是機遇。
在經濟不景氣時,市民大眾的收入勢必減少,在沒有足夠金錢購買樓房、汽車之下,
他們反而會選買購買一些相對較為便宜的商品,例如小型家電、或加添幾件新衣、
鞋子等等。此消彼長之下,輕工業、紡織業就可以因「口紅效應」而有進一步發展。
號外:「口紅效應」不敵「粉底效應」?
根據尼爾森公司的調查所顯示,去年粉底銷量上升15%,而口紅銷量僅上
2.5%。原來粉底已取代口紅,在金融海嘯下,成為最受女性歡迎的化妝品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